2022/03/31修訂
我國擬將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」草案修正成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,並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,在全球面臨淨零排放目標下,核能發電的角色亦再次受到關注,本文彙整近年國際使用核能發電的趨勢及成本、並說明日本經產省對福島核災事故成本的最新估算結果,以供相關單位參考。
一、國際使用核電趨勢
目前全球使用核能發電的國家有32個,美國是發電量最高的國家,2020年占全球的30.8%;法國極度依賴核能發電,2011年全國核電占比高達約80%,最近幾年雖有下降,但至2020年仍有約67%,而在發電量方面原本法國一直是全球第二高,但在2020年已被中國超越,中國2020年發電量占球全13.6%,僅次於美國。此外,近十年全球用電量逐年上升,年均成長率約為2.1%,而核能發電量並無明顯增長,約介於2,470TWh至2,800TWh,年均成長率約為0.2%,占全球發電量約10%,全球核能發電量及占比如下圖。
.png)
圖1. 近10年全球核能發電占比
[1]作者為核能研究所綜計組研策室副工程師
[1]作者為核能研究所綜計組研策室副工程師
[1]作者為核能研究所綜計組研策室副工程師
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,除了中國核電使用有明顯逐年增加之外,許多國家政府或民眾對核電的使用態度較趨於保守,而德國、比利時與台灣已經有非核的時程規畫。日本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許多反應爐停止運轉,雖然日本經產省(Ministry of Economy, Trade and Industry, METI) 7月公布最新戰略能源計畫(Strategic Energy Plan)中提到,到2030 年實現 20% 至 22% 的核電目標,但根據2021年日本廣播協會NHK的一項調查,85%的日本民眾仍然對可能發生的核事故感到擔憂。即使最近面臨能源價格飆漲,德國政府2022年非核計畫仍未改變,將停止所有機組運作,德國決定放棄核電主要是安全上的考量,而德國政界及人民大部分都支持這項決定。比利時從2022年10月開始,將會啟動廢除核電廠的任務,到2025年完成停用核電,並爭取在2045年前,完成拆除核電廠以及處理核燃料工作。我國核一廠已經於2018年除役,核二廠一號機因燃料池貯存容量不足已於2021年7月1日停止運轉,2021年12月28日起進入除役階段。我國對核電的依賴度逐年降低,目前政府朝著2025年達成非核的目標邁進。
二、核能發電均化成本
國際能源署(IEA)會定期更新各國各類發電均化成本數據,有關發電均化成本之計算,是在特定折現率下考慮投資成本、翻新及除役成本、燃料及廢料成本、運維成本,根據IEA(2020)報告,主要使用核電國家在不同折現率下之發電均化成本如下表1,以匯率1美元兌換28台幣計算,結果顯示7%折現率下美國新建核電廠均化成本為1.99台幣/度,日本與韓國分別為2.43台幣/度及1.49台幣/度,其餘如下表1所列。

另外,IEA(2021)亦推估核電與再生能源2020年至2050年發電均化成本及相較於2020年下降率預測 (如下圖2);此分析之核電與各種再生能源成本為美國、歐盟、中國、印度等國之平均,折現率為7%,由於歐盟2020年核電均化成本較高,約為4.2台幣/度,因此導致整體平均值2.77台幣/度較上表1中各國成本高,而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的平均發電成本分別為1.26台幣/度與2.91台幣/度,明顯低於我國,是因為相對國際而言,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期程較短,導致目前成本仍偏高。下圖2結果顯示,核電成本下降幅度小,但再生能源尤其是離岸風電成本下降明顯,至2050年下降率相較於2020年達66%,屆時成本約為核電的4成,此外太陽光電至2050年成本也僅約為核能的2成。

圖2. 進10年全球核能發電占比
資料來源: Net Zero by 2050 -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, IEA (2021)
註:匯率以1美元兌換28元新台幣計算。
根據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(2021),日本經產省在福島事故後,考慮除役及提升安全風險等級之下,核能發電成本(含建廠成本,折現率3%)至少為3.02 台幣/度,將可能比屋頂型太陽光電及燃氣發電昂貴,在此情況下,核能發電將不再是最便宜的發電技術。此外,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(JCER) 亦指出,在考慮核能事故風險下,假設核電廠建造成本將從USD 3,390/kW 增加到 USD 6,770/kW,漲幅近一倍,核能發電成本(含核後端除役成本)約為3.78台幣/度,相關比較可參考下圖3。

圖3. 各單位發電成本
註1:匯率分別以1美元兌換106日圓;1美元兌換28元新台幣計算。
註2:三角形圖示表示估計值的上限。根據METI估算,屋頂型太陽光電成本介於2.5~3.81台幣/度,燃氣發電成本介於2.76~3.81台幣/度。
|
三、事故成本
日本經歷311事件後,事故風險所對應的成本費用,主要反映在追加的安全對策與及事故損害賠償等二項費用。在追加的安全對策方面,主要分為強化與新設對策兩種概念,除了耐震裕度、防海嘯、電源可靠度與設備性能的強化提升之外,新設對策包含防止飛機意圖衝撞、抑制放射性物質擴散、防止格納容器(圍阻體)破損、爐心損傷及對自然災害如火山、森林火災等項目納入考慮。此外,在2015年成本工作小組會議召開時,已有15座核電廠(24台機組)向原子力規制委員會申請更改裝置許可來符合新的評估標準。目前則有16座核電廠(27台機組)正在申請,每家公司都在構建額外的安全措施。根據2021 年成本工作小組針對各電力公司採取的額外安全措施的最新估計,每座核電廠約增加 2,000 億日元的費用,其中資本成本為1,369億日元,相關追加的安全對策可參考圖4。

圖4. 防止重大事故和恐怖襲擊發生的設計標準與對策
資料來源: 基本政策分科会に対する発電 コスト等の検証に関する 報告,METI (2021)
另外,在事故損害賠償方面,2016年「東京電力改革・1F(福島核一廠)問題委員會」估計福島核災的損害賠償費用高達23.8兆日圓,而根據2017年5月與2021年4月「東京電力改革・1 F(福島核一廠)問題委員會」的最新認定,參考福島核災的事故損害金額,並以4座模型廠作為基準,再按發電量、人口、地域性等進行調整,以計算核電廠發生事故的相關成本,估算損害賠償費用為15.7兆日圓,其中事故廢爐費用為2.7兆,損害賠償費用為7.4兆日圓、除汙及中間貯藏分別為2.4兆日圓與0.9兆日圓。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估算15.7兆日圓的事故成本為下限值,未來仍有可能增加。相關費用可參考圖5。

圖5. 損害費用估算
資料來源: 基本政策分科会に対する発電 コスト等の検証に関する 報告,METI (2021)
四、結語
在COP26 氣候峰會上,風力發電、太陽光電毫無疑問已是2050年全球達到淨零排放的主角;此外,國際原子能總署(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, IAEA)署長Rafael Mariano Grossi 於會議上提出核能發電可提供穩定的能源,協助部署更多的風力與太陽能發電,對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做出貢獻,在達成淨零排放路徑中,應占有一席之地。然而,若考慮事故成本,日本經產省在福島事故後,考慮除役及提升安全風險等級之下,核能發電成本至少為3.02 台幣/度,將可能比屋頂型太陽光電及燃氣發電昂貴,核能發電將不再是最便宜的發電技術。而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(JCER)亦指出,在考慮核能事故風險下,假設核電廠建造成本將增加近一倍,核能發電成本為3.78台幣/度。因此,世界各國如何在能源安全、風險與成本之間取得平衡,均須考慮自身條件而有不同選擇。
參考文獻
1. Projected Costs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, IEA (2020)
2. Net Zero by 2050 -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, IEA (2021)
3.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(2021)
4. 基本政策分科会に対する発電 コスト等の検証に関する 報告,METI (2021)
全文下載:國際核能發電趨勢與成本分析